当前位置: 主页 > 音乐评论 >

深圳迷笛音乐节:社会温暖实验

时间:2014-01-08    来源:本站    点击:

2014深圳迷笛现场
2014深圳迷笛现场

对于从北方来深圳参加迷笛跨年音乐节的观众来说,“幸福”从走出机场候机楼那一刻就开始了——北京最高气温7度,深圳最低气温9度。特别是对于男乐迷,寒冬腊月,在深圳街边和迷笛现场却都能看见穿着短裙的姑娘——这才是音乐节该有的温度好嘛!

中国的音乐节从无到有走过了十几年。虽然每年都有媒体提出各种关于音乐节的判断、发现各种音乐节的问题,但音乐节市场本身依然在不断壮大,比如今年把中国足球从俱乐部层面推向世界级舞台的恒大也加入到音乐节主办方队伍中来,而且一口气就办了30余场。

再比如迷笛自己。当年“镇江音乐节易主”事件在媒体界引发了明显偏向迷笛的报道,反映出的是各界对“音乐节先行者迷笛被后来者弯道超车”的主观不平。但客观来看,当年“失守”镇江和音乐节竞争加剧反而激发了迷笛的快速进化——在当前社会简单来说就是市场化。在深圳迷笛现场,进门前就能看到场地支持方、地产公司佳兆业的大幅广告,进门后最明显的是曾经作为宣传点出现在其他音乐节的Smart品牌汽车展区,所有工作人员都踩着INMOTION体感车在场地区域滑行,KAILAS户外品牌专开了一个攀岩体验区等——但这些商业元素的出现并未引发观众的反感,就像迷笛第二天唐朝演出时跟哈雷车队玩儿的“轰鸣互动”,它们实际上增加了观众更多的有趣体验。这也能归结到当前经济界的一个共识上——“独立”没好处,平台化才有的玩儿。迷笛已不再是过去的独立主办方身份,“迷笛”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平台品牌。

另一方面,观众对于迷笛市场化并没有发生过去出现过的吐槽现象。这也是观众群体商业观念深化的表现。在微信普及的前提下,接受公众账号的信息主动推送成为默认法则,前提是只要你推送的信息够有种、有趣、有料。这淡化了过去消费者对“广告”的反感。

深圳这个城市从无到有、到成为中国一线城市用了30余年。比起北上广它显得还年轻,不过年轻也是它的优势。在迷笛奖颁奖礼现场,深圳龙岗区副区长一改以往“领导”带给人的僵化形象,她登台后“我只说三句话”的发言得到了台下年轻观众的欢呼。

在迷笛第三天,一个满头银发的“奶奶观众”成为明星。她不仅跟着年轻人一起蹦跳,竟然也玩儿起了“跳水”和“人体冲浪”。我看着她被台下的年轻观众稳稳传送,心想到了她这个岁数我要是还能这么年轻就死而无憾了。

近期大热的自媒体《罗辑思维》的主讲人罗振宇在一期节目中说,希望年轻人不要逃离北上广,大城市虽然有一些问题,但它能为居在其中的人提供其他地方没有的“见识”。他还说过,不论网络时代多发达,限于光速传播速度的“天花板”,人们还是渴望和需求面对面的“无延迟”交流。这应该正是每年都会死一些音乐节但总会有更多音乐节举办的另一种原因。

最后还要说的是,在迷笛第三天,痛仰乐队演出结束后,唐舞台大屏幕上出现了恰好当天生日的两个志愿者的名字。迷笛工作人员呼吁观众为他俩祝福,现场响起了生日歌。“乌托邦”在经济社会被证明不会存在,但“对每一个人的爱就是对所有人的爱”这个理想状态却在迷笛音乐节这个小范围内实现了。谁能否认,被这些情景触动的年轻人很有可能把这些见识这些爱带回家去,带到工作中去,带到社会上去呢?

Tags:深圳,迷笛,音乐节,社会,温暖,实验,2014,深圳,迷笛,
------分隔线----------------------------